知乎上有网友提问,为什么很多国外大城市地铁不安检,而北京上海等地却有安检,而且这种安检看起来并不严格……所以,我们的安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所有对国内地铁安检作用和意义的疑问,本质上反映的都是部分民众对现有安检机制的质疑和不解。
这个质疑和不解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 国内的地铁安检看起来很走形式,还很影响出行,为什么不取消 ?
2. 为什么国外大城市没有类似的安检机制?
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要先弄懂中国地铁安检究竟检的是什么。也就是——保护的是什么?防范的又是什么?
安检防范的是什么 得益于危险品的严格管控,购买和制造爆炸物的限制,在国内发动诸如布鲁塞尔、马德里和莫斯科地铁爆炸案,以及最近的英国曼切斯特爆炸案这样的袭击并不容易。 这里就要再说起一件很多人可能都忘记,但是永远不应该被忘记的悲剧:厦门 "6 · 7" 公交车纵火案 "6 · 7" 公交车纵火案 2013 年 6 月 7 日下午 6 时 22 分,厦门一辆满载乘客的 BRT 公交车在行驶途中被携带汽油登车的陈水总纵火焚毁。这次纵火事件总共造成47 人死亡,36 人受伤,其中有8 人是当日参加高考的考生。 犯罪学领域有个词叫做" 犯罪成本 ",它指的是潜在犯罪人员在实施犯罪时对行为成本的估计和自我考量。 提高犯罪成本的方式有很多: ● 一方面可以提高安防系数,比如女性晚归,走在灯火通明的路上,对于潜在性犯罪者来说,这时实施犯罪成本比较高。 ● 还有一方面是提高对犯罪行为的道德批判。在 2004 年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中,就有若干名恐怖分子在得知袭击目标为学校后,退出了袭击团伙。 虽然国内地铁安检从来没有明确表示过是针对潜在可能携带大量可燃液体登车的犯罪人员。但是 X 光过包检和严格的液体检查,本身就提高了携带可燃液体登车的犯罪成本。这就促使一大帮意图 " 学习 " 陈水总的潜在犯罪人员打消犯罪念头。 " 方便 " 与 " 安全 " 之间的平衡 国内地铁相对来说 " 漫不经心 " 的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基于现实操作的考量。 越发严格的安检自然可以更好的提高地铁安全系数,但是同时会增加安检时长。拥有地铁的城市多是人流众多的国内一二线城市,早晚高峰拥堵不堪,若实施全面的安检,势必带来巨大的拥堵,乃至阻碍交通。 但是对于特殊时期,或者其他敏感高危时期,则在 X 光过包检的基础上增加了身份证查验、身体检查等其他安检手段。 既然这种地铁安检那么好,为何国外大部分地铁没有类似的安检机制呢? 其实相对于国内安全的社会环境,欧美国家地铁一直是安防重灾区,从马德里 3 · 11 爆炸案,伦敦地铁 7 · 7 爆炸案,到布鲁塞尔地铁爆炸案……欧美国家何尝不想提高地铁的安防系数。然而一些现实因素限制了地铁安检的推广。 ●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空间环境的限制。 欧美国家地铁大多铺设较早,纽约地铁始建于 20 世纪初,伦敦地铁更是在 19 世纪中叶投入运营。现阶段伦敦核心地段的地铁站大多是二战后修建的。当时修建过程中完全没有考虑到日后安防设备投入的可能,所以大部分地铁站从入口到进站闸机之间的空间非常狭窄。 伦敦的 Euston station 地铁站,是伦敦重要火车站 Euston 车站的地铁站,每天承接着从英国中部大量客运人流,就这样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地铁站,却只有一个进出口、一个人工自动售票闸机,进出入闸机也是挤在一起。 虽然伦敦一些后建地铁站空间比较大了,但是众多位于核心区域最容易被攻击的老地铁站都没法进行安检。 ● 除此之外,人力财力成本等因素,也是造成欧美各国地铁站无法像国内一样全面安检,做到人人查包。 虽然没有类似国内的安检机制,但是欧美国家依旧花了大量精力用在地铁安防上。 比如将地铁所有的垃圾桶都弄成透明塑料装,这样是为了一目了然看清里面有什么东西,防止有人把爆炸物投放在垃圾桶里。核心区域地铁站有大量持枪警察,欧美国家的警察权力要远大于国内,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会毫不犹豫开枪处理。 在看不见的地方,欧美主要国家,尤其是美英这样的情报大国,更是有类似于" 棱镜计划 "这样覆盖全国的安防监控网络。当然,如果从安防角度看,这些都不如国内的安检方式保险。 公共交通具有特殊性,各国都在按照自己的国情制定最优方案。 对于地铁安检质疑的人,一些是埋怨对出行的影响,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安全不是无代价的。但其他的一些人动机如何,就值得商榷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比起反对的声音,民众的安全要重千百倍。 最后做个总结,如果有人问你中国交轨安检的意义是什么,你要只要回一句话:每个人都可以批评轨交安检,但没有人能够承担取消安检后,有可能引发的后果。